查看原文
其他

在离蓝天最近的地方,守护生命……

温暖陪伴你的 浙江传媒学院 2022-06-04


你好

这里是浙江传媒学院

未来之星广播电台

《闪亮的名字》

 

我们在你耳边

 用榜样的力量 

温暖你




有一个地方,那里有直耸入云的高山,有静谧澄澈的湖水,有水流石上的淙淙,有冷风穿堂的呼啸。那里有最纯粹的真挚,有最热烈的余晖。那里,是青藏高原,是世界上最接近天的地方。



而在这世界屋脊上,有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,他带领着医学团队,扎根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地方。他的名字,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众心中。


今天《闪亮的名字》将带你走进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、高原上生命的守护神——吴天一


01

灵魂深处的渴望


上世纪30年代,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他9岁随父母去南京读书。1950年10月,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后,吴天一顺利通过征兵体检,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。



上世纪50年代,许多青年响应国家号召,投身祖国西部建设,但不少初到高原的内地建设者很快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。


由于缺乏高原病防治的基本知识,很多高原病被当作普通肺炎治疗,许多建设者相继病倒甚至献出了生命。



当时,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。“要攻克高原病”这一决定让吴天一接下来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——高原医学研究。



随后,吴天一在人类高原适应学科领域,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,提出了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,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

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,他牵头制定出一系列劳动保护和高原病防治措施,建立了全面科学的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。


他的研究不仅保障了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,而且创造了14万劳动大军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4年、无一例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世界医学奇迹。



02

不计生死地奔赴


2010年4月14日,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.1级地震。年逾古稀的吴天一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,主动请缨,连夜带领医疗队奔赴灾区。



到达灾区后,他日夜奋战在救灾一线。白天,他往返奔波于各大救援点,指导并参与高原肺水肿病人的抢救;夜间,他辗转各医疗队讲解高原防治救援知识,尽全力拯救群众生命、保障人民健康。



震后,他在多个会议中总结了玉树地震的救援经验,并面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抢救急性高原病的成功经验。


03

无私忘我地追求


在高原从医50多年,吴天一无私地守护着祖国高原的万千生命。下乡行医的途中,他曾经历过多次车祸,身上多处骨折。


此外,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让吴天一的双眼患上严重的白内障。术后,他没有休息片刻,立即投入到实验中。左眼工作,右眼就戴着眼罩休息;累了,再把眼罩换到左眼上……


为了研发高原病的“保命神器”——高压氧舱,吴天一第一个钻进去进行实验,却因为一开始没有掌握好压力增减频率,导致前后4次耳膜穿孔,对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。可对于自己遭受的这些,吴天一从无怨言。



他常说,青藏高原是自己的根。病痛是可以治好的,骨头是可以长好的,只要在这片土地上,他就能站得稳


脉搏里坚挺的跳动,血管里流淌的温热,无一不在提醒我们,这就是活着的价值。不论是高原上的坚守、不舍昼夜的停留,还是实验室里的坚持、不畏生死的探索,都在诉说一个人剔透玲珑的灵魂和对祖国对人民无尽的热爱。



吴天一说,伟大的时代,伟大的国度,伟大的党,赋予我们这样的担当,才能让我们为国家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

愿吴老身体健康愿华夏国泰民安


这里是《闪亮的名字》

仰望群星 砥砺前行




百年恰是风华茂,学习党史正当时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官微推出"学习党史"专栏,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系列重要论述,引导浙传师生做到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,学党史、悟思想、办实事、开新局,进一步凝心聚力、开拓创新,为建设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不懈奋斗。

● 新学期,追上他们的脚步!● 鼎力加盟!● 我来自远方,我爱浙传!● 浙传人的大一到大四……● CUZers,新学期,你们期待的,来了……



——  浙江传媒学院官微出品  ——


图文资料源自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等媒体

音频 | 张凯 刘淑婧

编辑 | 魏小涵

责编 | 李木子

责审 | 何  丽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